潜心育人 筑梦为光
2024年11月8日,是海南师范大学建校第75周年校庆日。七十五载风雨兼程,一代代海师学子发扬“榕树精神”,秉承“崇德、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砥砺前行、奋发有为,坚守在各个岗位上,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建设和教育事业贡献了海师力量。在这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时刻,为彰显海南师范大学“琼岛名校、教师摇篮”的办学特色,我们特别策划并推出“我在海南当老师”系列推文,旨在展示众多优秀的海师学子扎根教育、甘于奉献的精神品质。
陈育良:
成绩属于过去,未来属于自己。回顾过去,望眼明天,脚下的路依然曲折,肩上担子仍然沉重。在教育路上坚持理想信念,扎根黎乡,努力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继续照亮黎乡孩子们前行的路。
人物介绍
我叫陈永良,出生于1984年11月出生,是海南师范大学2017届体育专业的校友。于2014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自2009年从教以来,我一直担任班主任、年级长以及体育学科教学工作。15年来,我一直在教育工作的前沿奋斗,努力争做“四有”好老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始终遵守《中小学职业道德规范》,热爱教育事业,尽职尽责。2024年,我非常光荣地获得了“全国模范教师”称号。
扎根山区,无私奉献
作为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我一直在为农村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虽然扎根山区,但我始终没有抱怨,一直在践行着自己的初心。工作期间,我先后获得了海南省骨干教师、昌江县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骨干教师、课改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2009年,我被分配到素有“海南西藏”之称的黎族山区——昌江县王下乡中心学校担任班主任工作,兼任少先队辅导员工作。这里是一个远离县城,比较落后、闭塞的黎族山区学校,地处偏远的大山深处,不仅交通不便,而且生活、工作条件都非常艰苦。我第一次来到学校时,被这里的环境震惊了。这里不仅教学环境跟我所想象的不一样,甚至学校里连老师的吃饭、住宿也存在问题。但是当我看到孩子们灿烂的笑容、淳朴的面孔,感受到他们求知的欲望时,当我想起在海师里听到的“孜孜不倦、爱满天下”的教诲时,我还是下定了决心,不管怎样,我都要留下来!
当时,学校教师队伍薄弱,设施设备落后,教学器材匮乏,教学、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由于学校缺少数学老师,我在体育课程外,还兼任了三年级数学教学。当我和学生接触后,发现这个班级的班风混乱,学生的学习习惯也和我的想象不同。我一度想要放弃,但我看到孩子们那一双双渴望求知的眼睛时,又打消了这个想法。从那以后,一本本作业本,一张张试卷,一名又一名学生都在我的心中留下了一个位置。课间,我和学生一起跳绳、打乒乓球……让孩子们感受到我的真诚,自然而然爱上数学、爱上体育。在我的努力下,我们班的班风、学风慢慢有了转变。期末考试时,同学们的数学有了很大的提高,孩子们也爱上了体育。最令我欣慰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孩子们的行为习惯有了很大的转变。
我在王下乡一共待了7年。在这7年间,我看到黎族山区里走出了不少大学生。这让我看到了希望,越来越多的孩子走出了大山,这是所有坚守黎乡教师的付出换来的,更是海南昌江教育扶贫移民的成果。
用心关爱,点亮人生
我从教多年坚守的教育信念是:“有耐心,有爱心,多鼓励”。每天早上六点,我就会来到学校,带领同学们跑操,打印学生读书内容,到教室看孩子们学习,到食堂看孩子们吃饭情况,到卫生区看孩子们打扫卫生......
我在教学工作中,坚持落实学校德育特色“五好”习惯教育。从学生进入校园开始,就带领学生参观学校设施,告知他们男女生如何文明如厕、如何到食堂吃饭、回宿舍的路线、讲解饮水机使用方法等等。我希望让孩子们熟悉学校,把学校当成他们另一个家。这样的举动也让我收获了与我而言最珍贵的礼物——学生的爱戴和家长的敬重。
不断提升,共同成长
为了适应教学要求的变化,我也会认真学习教学理论和新课程标准,丰富头脑,提高理论素养和专业理论水平。在繁忙的教学之余,勤于学习,钻研教材,把新课标理念贯穿于自己的教学工作中,乐于反思,发现不足,不断地调整教学策略,对我来说是乐在其中的事情。有时候我也会积极指导年轻教师,耐心帮助他们,弥补教学上的不足,发扬海师人的美好品质,一起为祖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努力。
陈永良始终怀着一份执念与坚守,默默扎根山区,将人生最美的青春倾洒在自己所热爱的讲台上,把心里的爱献给了农村的孩子们。2016年9月,因家里父母孩子身体的原因,他来到教育扶贫移民学校——昌江黎族自治县思源实验学校担任班主任、年级长工作。
成绩属于过去,未来属于自己。回顾过去,望眼明天,脚下的路依然曲折,肩上担子仍然沉重,但陈永良仍然坚持理想信念,扎根黎乡,努力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继续照亮黎乡孩子们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