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风采
您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基层风采 >> 详细
我校教育学院“红耀遵迹”大学生志愿宣讲团在2024年全国大学生遵义会议精神志愿宣讲活动中获“优秀团队”称号
日期:2025-07-31 樊继李、陈嘉威


我校教育学院“红耀遵迹”大学生志愿宣讲团由陈悦老师负责指导,以樊继李、万文庆、章俊杰、张炳月、周杏子、陈嘉威等同学为骨干力量,成员涵盖不同年级、不同专业。自202411月至20255月,团队用7个月的脚步,累计组织宣讲活动20余次,覆盖多个地区,涵盖大学生3000余人、中学生300余人、小学生200余人、幼儿园幼儿100余人、敬老院两所(惠及老人100余人)以及美兰监狱(8个监区,服刑人员3200余人),让“坚定信念、实事求是、独立自主、敢闯新路、民主团结”的遵义会议精神走进这些人心中,形成理论传播与社会服务双向赋能的新格局。通过团队成员们的一致努力,教育学院“红耀遵迹”大学生志愿宣讲团最终入选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秘书处公布的2024年全国大学生遵义会议精神志愿宣讲活动优秀宣讲团队名单,荣获 “优秀团队”称号

一、把准方向——让红色精神精准传达

学深悟透基本要义,讲好遵义会议故事。在宣讲过程中,团队组织了10余次理论培训,确保全面、准确地讲述遵义会议的相关内容。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张欢和团委书记陈悦带领宣讲团成员们深入学习了遵义会议精神的内涵,包括“坚定信念、实事求是、独立自主、敢闯新路和民主团结”。从历史背景到精神内核,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打磨,只为确保传递的每一句话都精准无误。

(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张欢为宣讲员讲述遵义会议精神)

(教育学院团委书记陈悦为宣讲员讲述遵义会议精神)

一类一讲、精准施策,确保遵义会议精神入耳入心。针对不同宣讲对象,提炼出“问题导向”的实践方法:面对活泼的中小学生,宣讲员们化身为“故事大王”,用“小红军日记”里的趣味情节,悄悄播下信念的种子;和社区干部交流时,他们又变身“历史讲解员”,在“长征故事”的回望中,唤醒大家心底的红色记忆;而在美兰监狱,他们则以“人生的十字路口”为话题,引导服刑人员从遵义会议的转折中,找到改过自新的勇气。

(宣讲员们根据需要制作的各类PPT

二、拓宽阵地——让红色足迹遍布角落

发挥校园“红色教育主课堂”作用,筑牢红色教育高地。宣讲团把遵义会议精神带进班会、讲座和团日活动,2000多名大学生在互动中加深了对遵义会议精神的理解。

(宣讲团成员利用多种形式在校园为同学们讲述遵义会议精神)

以“星火燎原”之势,拓宽宣讲覆盖面。 7个月来,宣讲团成员们多次走出校园,持续开展宣讲活动,立足海南,累计开展校外宣讲团10余次。敬老院里,老人们听着革命往事,眼中泛起回忆的泪光;在桂林洋经济开发区开展了3场具有地域特色的宣讲,让更多人了解了这段历史;幼儿园里,宣讲员们的生动演讲,使遵义会议精神的种子在小朋友们心中生根发芽,静待开花。

(宣讲团成员在多地开展宣讲活动)

三、锤炼本领——让红色宣讲更有温度

匠心独运”,体现专业特色。202411月—20254月,宣讲团的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研讨总结出20多条宣讲技巧,其中15条还很有“个性”。

精雕细琢”,培育综合素养。打造“1+X”的学习模式,团队成员作为全国百名优秀青年宣讲骨干赴贵州遵义干部学院,参加全国优秀大学生宣讲遵义会议精神骨干研究班, 不仅把遵义会议精神学扎实,还锻炼了根据不同场景灵活调整的能力。比如,结合海南自贸港建设,把红色精神和现实发展联系起来,解答大家“普通人能做些什么”的疑问。

宣讲团成员赴遵义参加全国优秀大学生宣讲骨干研讨班 ‌

(宣讲团部分研讨会议摘要)

四、赓续红色血脉——让红色精神持续发光

宣讲不是“一讲了之”。宣讲员们深入社区、学校、监狱、企业等开展红色教育意向调查,通过精准定位需求、精细梳理内容、精心设计清单、精益统筹资源、精致落实服务,形成遵义会议精神学习意向的实时清单,根据单位需求,一对一开展宣讲服务。

(宣讲员们赴桂林洋经济开发区和美兰监狱开展宣讲)

步步为营”,确保遵义会议精神传承工作长期有效。宣讲结束后,团队通过学校和学院微信公众号累计推送相关文章8篇,发挥了线上思政阵地作用;同时培训优秀骨干110余人,“网上宣讲团”影响力逐步增强,让遵义会议精神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宣讲团部分推文标题截图)

7个月的时间,从初出茅庐到驾轻就熟,教育学院“红耀遵迹”大学生志愿宣讲团用行动证明红色精神从不遥远,它可以走进课堂,走进社区,走进每一个需要力量的心灵。随着更多人从遵义会议精神中汲取到信念、勇气和智慧,这段历史便有了新的意义。宣讲团成员表示:“当我们用实际行动传承遵义会议精神,用红色文化浸润人心,用历史之火照亮前行的路,遵义会议精神就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化作破解难题的思维工具,彰显出历久弥新的实践价值。”